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、罗霄山脉西麓,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,辖20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,总人口59.4万。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“茶乡”,后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“茶乡之尾”而得名“茶陵”。 茶陵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置县,宋代曾为军,元、明、清曾为州。茶陵设治之始,含炎陵全境。南宋嘉庆4年(1211年),置酃县。1994年,酃县更名为炎陵县。茶陵是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。中华民族始祖——炎帝神农曾在这里教民耕织。茶陵自古“农勤于耕,士勤于学”,历代兴办的书院数量居湖南各州县之首;科举考试中进士者127人,其中刘三吾、李东阳、张治、彭维新并称明清“四大学士”,素有“四相文章冠两朝”的美誉。李东阳开创的“茶陵诗派”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。民国初期国民政府主席、行政院长谭延闿和世界级文化名人谭云山都是茶陵人民杰出的儿女。[1]茶陵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,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。 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,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、模范县,是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——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地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茶陵为革命牺牲达5万余人,有25位农家子弟成长为共和国开国将军,将军之多名列全国第九。茶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。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赋予了茶陵“绿”的秀美,素有“好山千叠翠,流水一江清”的美誉。云阳山涌翠竞秀,皇雩山山幽泉奇,灵岩山藏奇蕴秀,丹霞奇观令人赞叹……建成后的洮水水库水路80里,将成为湖南的“千岛湖”。 茶陵交通便捷,境内将拥有衡炎、泉南、岳汝三条高速公路,衡茶吉、醴茶两条铁路,106国道,S320省道穿城而过,“3211”的大交通格局融通湘赣闽、连贯湘桂粤。茶陵资源丰富,已探明的矿产资源20余种,其中钽铌矿储量居全国第一,亚洲第二,锡储量居全国第一,水能开发量达20万千瓦,已建成水电站32个。茶陵市场繁荣,是湘赣边界各远郊县商贸、物流中心。 近年来,茶陵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围绕株洲市委“保二争一”目标和县委“四三二一”发展思路,紧扣“红色摇篮、湘赣枢纽”的发展定位,突出“保增长、强基础、调结构、促民生”的重点,全面落实“两争三创三打造”的举措,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。 茶陵县 历史悠久的茶陵,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较大的影响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农民运动席卷全县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茶陵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,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地、湘赣省的重点县、模范县彪炳于世。毛泽东、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征战、力挽狂澜。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,有“茶陵牛”之誉的茶陵人民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前仆后继,浴血奋战,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全县有3万多人为革命献身,占当时全县人口七分之一,其中,解放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,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县(市)中列居第三。1955年至1964年,被中央军委授予将军军衔的有25名,其中中将5名,少将20名,将军人数之多在全国排名十二,位居湖南省第三,株洲市第一,有“将军之乡”之誉。
攸县山川秀丽,名胜古迹甚多。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,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。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,历经千年风霜,至今仍香火绵绵,钟声不绝。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,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、南岳,与攸县相距仅数十公里,且为必经之途。
株洲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,湘江中游,县域地形为丘陵地貌, 株洲县 年均降水1389毫米,全县总面积1053平方公里,现辖14个乡(镇)、总人口34万人。株洲县地处湖南发展重心〔五区一廊〕经济带中枢,居长沙、株洲、湘潭〔金三角〕城市群南缘,且水陆交通发达,地理位置得天独厚。距江南工业重镇、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株洲仅15 分钟路程,相距大型黄花国际机场50公里,仅1 个小时路程。京广铁路、京珠高速公路、省道1815线(S211)、湘江航运纵贯南北。全县公里通车里程581公里,实现村村通公路,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4.7公里,居全国先进行列。湘江水运可朔江而上至衡阳、零陵,顺江而下直达长沙、岳阳入长江;境内株洲航电枢纽工程、渌江大桥均已竣工。 自古为湘东重要门户,扼中原通往广东沿海之咽喉。社会、经济、技术均与长、株、潭城市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,广泛接受其市场、技术、资金、信息、人才的辐射和影响,是典型的城郊县。随着特区造势空间的内移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全面实施,株洲县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,被确定为全省招商引资重点县之一。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。京广大动脉纵贯南北,客货可直达全国各地;京珠高速公路跨越县境33 公里,并设有三个互通式立交桥,出入方便;乡乡通油路,村村通汽车的目标已经实现;邮电通讯设施齐全,万门程控电话、数字移动通讯全面开通,并覆盖全县;输变电设施完备,城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并已通过验收,电力供应充裕;城区供水能力及管网配套,可确保工业和生活用水。
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。东汉初置县,1985年撤县设市,现辖26个乡镇、4个街道办事处,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,总人口103万。盛产陶瓷、花炮,为釉下五彩瓷原产地、中国“红官窑”所在地和花炮祖师李畋的故里,被评为“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”和“中国花炮之都”。 醴陵历史悠久、人文厚重。自古为湖湘名邑,英才辈出,是李立三、左权、耿飚、宋时轮、程潜、陈明仁等一批革命先驱的家乡。拥有渌江书院、宋名臣祠、醴泉古井、状元芳洲、文笔奇峰及日本佛教曹洞宗发源地--云岩寺等名胜古迹。醴陵市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,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。 醴陵区位优越、设施完善。古称“吴楚咽喉”,今为“湘东门户”。是湖南呼应赣浙沪、沟通大西南的交通要冲。境内浙赣复线横贯东西,醴(陵)茶(陵)线连通南北,距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株洲火车站仅40公里,沪昆高铁在醴设站;沪昆高速、岳汝高速、106国道、320国道纵横交错,市区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90公里;是全省率先使用天然气,唯一拥有海关、商检和危险品储运火车站的县级市。 醴陵产业独特、久负盛名。作为全国著名的“瓷城”和八大陶瓷产区之一,醴陵陶瓷、花炮生产绵延千年、生生不息,产业文化源远流长。独创的釉下五彩瓷,1915年与茅台酒同获国际金奖,被誉为“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日用瓷,艺术瓷作为国礼频频被党和国家领导人选送给外国政要。醴陵被称为中国的“红色官窑”,醴陵陶瓷成为当之无愧的“国瓷”。2010年,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,花炮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。 醴陵全面开放、蓄势待发。醴陵市委、市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,紧扣“两进两争两率先”战略目标,围绕彰显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定位,全面推进“四化两型”建设,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、优势产业带动、先进文化带动“三大战略”,深入持久开展城市提质、园区攻坚、旅游升温“三大战役”,加快绿色醴陵、人文醴陵、和谐醴陵、创新型醴陵“四个醴陵”建设,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提质提速、社会事业同步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。“十一五”末全市实现GDP265.75亿元,财政收入过20亿元,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县域前五强,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有望跻身全国百强县(市)行列。今年1-6月,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,增长17%;完成财政总收入14.3亿元,增长45.7%,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,增长50.2%;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.6亿元,增长50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10783元、5640元,增长14%、2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