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元区位于株洲市河西,东北与湘江为界,南与株洲县雷打石镇相邻,西接湘潭市。全区为丘陵地带。 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五云峰,坐落在群丰镇石塘村境内。 五云峰 五云峰位于湖南省中部,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。有72峰,最著名的有祝融峰、天柱峰、芙蓉峰、紫益峰、石廪峰。祝融峰之高,藏经殿之秀,方广寺之深,水帘洞之奇,是南岳的四绝。 祝融峰 祝融峰,海拔1290米,位于北纬27度18分6,东经112度41分05,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。 天柱峰 天柱峰,海拔 1488.4米。 芙蓉峰 芙蓉峰位于黄山北端,东连磨盘峰,西接探头峰,为36大峰之一,海拔1335米。山势挺拔秀逸,形若芙蓉出水,故名。 全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降雨多,气温高,光照足,春暖夏热,秋爽冬寒,季风明显,四季分明,年均气温17.6℃。 全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,地形为丘陵地带,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降雨多,气温高,光照足,春暖夏热,秋爽冬寒,季风明显,四季分明。
炎陵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3°34'54"至114°07'15",北纬26°03'05'';至26°39'30"。南北相距59公里,东西相距51公里,环周二百余公里,俗称五百里山水。地形大势为东南高亢,西北平缓。最高处,湖南第一峰----酃峰,海拔2115米;最低处,洣水出境口,海拔116米,高差达1949米,平均每公里坡降44米。 地貌以山地为主,达全境的86.9%(其中低山 7.15%,中低山 24.8%,中山58.1%,中山山原 9.85%)。此外,丘陵占7.71%,岗地1.55%,溪谷、平地仅4.3%。 炎陵县全境为八面山,万洋山及青台山环抱,境内河溪纵横,峰峦叠翠,名山秀峰,异彩纷呈。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49座,其中1500米以上的197座。恢宏磅礴者如团苍山、阳鹿山;挺拔峻逸者有金紫峰、鹫峰。此外还有罕见的高山平原、草甸和奇特的峭壁、溶洞。在湘赣和湘东南边界的古道上,由险要和隘口构成的关塞达20余处,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著名的有天星寨、青草寨 、黄烟堡、烟竹堡、八面山哨口等。 好山蕴好水,名山出名泉。在地势高差及山脉走向控制之下,形成蜿蜒曲折,急骤跌宕的水流态势。全县长度在5公里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,总长782公里,为洣水之源。由八面山及其支脉控制的斜濑水,长92公里,流域面积778平方公里;由万洋山和八面山支脉控制的河漠水,长86.6公里,流域面积912平方公里,两水在三河汇合为洣水,长6公里,往北流入茶陵。发源于万洋山的沔水,长56公里,流域面积508平方公里,经十都、沔渡流入茶陵汇于洣水。此外还有东风河,长12.6公里,往西流入安仁县永乐河。 河水流经陡峭的山崖,从半空跌落,形成形态各异的瀑布,飞珠溅玉,蔚为壮观。境内有大小瀑布千余处。其中珠帘瀑布(高48米)、东坑瀑布(高215米),已辟为旅游景点。 山泉和地下水是居民传统生活及灌溉用水。境内有两个向斜和三个断裂地下储水,年储量达2.95至3.4亿立方米。山泉则星罗棋布,不胜枚举。名泉有千年古井“龙王井”(酃泉)、目连井、晏公井,此外还有洣泉、鸣玉泉、镜泉、螃蟹山温泉等。泉水清洌甘醇,经年不枯,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。 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。低温寒冷期短,春早回暖快。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,气温差异明显,既具立体气候特征,又有小区气候差别。年平均气温在12.1至17.2°C之间,随海拔高度递减,故海拔1300余米的大院农场,有“小庐山”之称。年日照1500小时,平均太阳辐射86.6至105.1千卡/CM²,平均降雨量1761.5毫米,无霜期288天。四季分明,昼夜温差大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。 温暖的气候,丰沛的雨水,沃腴的土壤,为动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%,有各类种子植物1500余种,蕨类植物200余种,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;有各类野生动物12纲(不含昆虫)、40目、92科、244种,其中脊椎动物5纲、3目、78科、211种,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9种。
茶陵县地处湘赣边界、罗霄山脉西麓,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,辖20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,总人口59.4万。古因陵谷多生茶茗而称“茶乡”,后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“茶乡之尾”而得名“茶陵”。 茶陵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置县,宋代曾为军,元、明、清曾为州。茶陵设治之始,含炎陵全境。南宋嘉庆4年(1211年),置酃县。1994年,酃县更名为炎陵县。茶陵是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。中华民族始祖——炎帝神农曾在这里教民耕织。茶陵自古“农勤于耕,士勤于学”,历代兴办的书院数量居湖南各州县之首;科举考试中进士者127人,其中刘三吾、李东阳、张治、彭维新并称明清“四大学士”,素有“四相文章冠两朝”的美誉。李东阳开创的“茶陵诗派”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。民国初期国民政府主席、行政院长谭延闿和世界级文化名人谭云山都是茶陵人民杰出的儿女。[1]茶陵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,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。 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,湘赣革命根据地重点县、模范县,是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——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地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茶陵为革命牺牲达5万余人,有25位农家子弟成长为共和国开国将军,将军之多名列全国第九。茶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。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赋予了茶陵“绿”的秀美,素有“好山千叠翠,流水一江清”的美誉。云阳山涌翠竞秀,皇雩山山幽泉奇,灵岩山藏奇蕴秀,丹霞奇观令人赞叹……建成后的洮水水库水路80里,将成为湖南的“千岛湖”。 茶陵交通便捷,境内将拥有衡炎、泉南、岳汝三条高速公路,衡茶吉、醴茶两条铁路,106国道,S320省道穿城而过,“3211”的大交通格局融通湘赣闽、连贯湘桂粤。茶陵资源丰富,已探明的矿产资源20余种,其中钽铌矿储量居全国第一,亚洲第二,锡储量居全国第一,水能开发量达20万千瓦,已建成水电站32个。茶陵市场繁荣,是湘赣边界各远郊县商贸、物流中心。 近年来,茶陵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围绕株洲市委“保二争一”目标和县委“四三二一”发展思路,紧扣“红色摇篮、湘赣枢纽”的发展定位,突出“保增长、强基础、调结构、促民生”的重点,全面落实“两争三创三打造”的举措,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。 茶陵县 历史悠久的茶陵,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较大的影响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农民运动席卷全县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茶陵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,中国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地、湘赣省的重点县、模范县彪炳于世。毛泽东、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征战、力挽狂澜。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,有“茶陵牛”之誉的茶陵人民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前仆后继,浴血奋战,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全县有3万多人为革命献身,占当时全县人口七分之一,其中,解放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有5270名,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县(市)中列居第三。1955年至1964年,被中央军委授予将军军衔的有25名,其中中将5名,少将20名,将军人数之多在全国排名十二,位居湖南省第三,株洲市第一,有“将军之乡”之誉。
攸县山川秀丽,名胜古迹甚多。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,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。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,历经千年风霜,至今仍香火绵绵,钟声不绝。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寝陵,中外驰名的游览胜地井冈山、南岳,与攸县相距仅数十公里,且为必经之途。